首页 生活频道 中医 正文

中医给的养生建议就一个字:少

扫码手机浏览

养生,字面意思解释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医讲“养生”,大多有脾虚、气血不足、体寒等,多少来源于平时生活状态导致,几十年下来,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补好。

很多时候被问到养生要做什么、吃什么、怎么吃、需要注意什么?

其实需要的就是再“少一点”,身体就会越来越好。

少食,慢食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人产生饥饿感,并连续一个小时没有进食后,身体会出现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具有强大的修复功能,对身体器官有极强的益处。

研究人员发现,适当饿肚子的那组人,比餐餐饱食的人平均寿命和健康值都要高出很多。

饱食过度,百病由生!

比如有时候吃得太多积食,就很容易引起感冒,饮食无度也会引起脾胃虚弱。

中医中提到过午不食,这个午在古代是中午的11点到13点,也就是说13点就不能再吃饭了。

但是现代人明显比古代人晚睡,因此中医提倡晚饭最好在晚上7点前解决,避免吃得太晚给身体带来负担。

病从口入,想要做到健康长寿,那就需要做到饮食有节,五味清淡才可养五脏!

少欲,与自己和解

柳宗元曾写过一篇文章《蝜蝂》。

蝜蝂是个喜欢背东西的小虫,遇见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背在身上,于是背上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

但它们即便精疲力竭也不愿意放下,直到累死。

得到喜爱的东西理应是开心的,为什么反而让人负重前行呢?

因为欲壑难填。

人想要得到的东西越多,欲望阈值反而会越来越高,最后越来越难以满足。

就像有些人贷款买了车还要继续买房,最后背着车贷房贷拼命工作,生活倍感压力。

生活不妨简单一点,人的幸福来源内在,而非向外的物质索求,多不代表快乐。

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成。

少欲并不代表无欲,而是把内心那些乱七八糟的欲望清理出去,只留下最强烈的欲望。

全身心都将为实现、满足这个欲望而不遗余力,这样欲望的实现率才能大大提升。

一个少欲的人基本能够心想事成,因为他们的自制力和注意力都高于常人。

少思,易达成

曾仕强的道德经中曾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小事想多了身疲,大事想多了心累;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当欧阳修未成为文坛领袖的时候,有段时间郁郁不得志,郁闷思虑的时间太久,便患上了“幽忧之疾”。

胸口闷痛喘不上气,难以入睡多为浅眠,多方求医都不见好转,每日痛苦之极。

为了解除烦忧,他便练起了琴棋诗书画,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思虑人生,不知不觉病痛居然痊愈。

事后,他常劝人学习,这样忙起来了就不会伤身烦忧,做到防病养生。

过多的忧伤会伤害心灵,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总是多愁善感,年轻的时候会加速老化,年老的时候会加速衰竭。

如果做到平衡,则能达到养生健康的目的。

性烈之士多招疾患,情郁之人甚少高龄,能与学习相伴者,则大多长寿。

少言,则气盛

孙思邈认为“多言则气乏”,要求人们莫多言宜少语。

少语可使气得以充养,反之则令气耗散。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其实没有什么大量运动,只是说了很多话都会觉得非常疲惫。

这是因为说话说话会损耗身体中大量的元气。

气是身体的动力,气壮则康,气衰则弱,如果长时间损耗,则会引发疾病。

走路的时候不要说话,因为边走边说气血上冲,代谢加速会消耗肺气,产生疲倦。

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吃饭时身体气血主要供养于胃部消化,此时说话太多会引起气血不足消化不良,甚至胸背痛。

睡觉前少说话,夜谈容易使人精神亢奋不得安眠,长此以往,脸上会失去血色而变得萎黄。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少言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是是非非,减少争端,烦恼少了自然能够心平气和,身体也就变好了。

结语

养生不是茫然进补,而是要做到适合。

人生需要留白,养生也是如此。

少,是一个人最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最顶级的养生。

余生,愿你我都能养好自己,美丽健康!

*作者:书起。某知名啥也不是的新媒体小白、间歇努力持续摆烂的可回收废物、习惯午夜心碎的三十岁花季少女、废话大赛常驻嘉宾、朋友圈小有名气的穷光蛋。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