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要闻 正文

道往以明来:2022年度好书20种 |《财经》书单

扫码手机浏览

原标题:道往以明来:2022年度好书20种 |《财经》书单

“2022年度好书”依循往年的评选标准,一看书内容好不好,二看与当下问题关联紧密否。选出“经济类”与“通识类”计二十种,综观其大端,十分切合“道往明来”之说——我们当下和未来面对的问题,都在历史上有过相近韵脚;未来的挑战,也大可从过往寻找应对方案

文|臧博

道往、明来二语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第五》,原意讲《春秋》之为学,“道往而明来”,即研读过往以应对未来。

“2022年度好书”依循往年的评选标准,一看书内容好不好,二看与当下问题关联紧密否。选出“经济类”与“通识类”计二十种,综观其大端,十分切合“道往明来”之说——我们当下和未来面对的问题,都在历史上有过相近韵脚;未来的挑战,也大可从过往寻找应对方案。

当今世界面临最紧迫的问题,或许已不再是新冠肺炎疫情,而是经济衰退之忧和探寻复苏的进路。今年关于这一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两种,一为《伯南克论大萧条》,二为《从大衰退到大停滞》。

伯南克今年的新书另有《21世纪货币政策》。伯氏在该书中以全新视角解释了美联储的功能、政策等在过去70余年来的演进历程,并对未来的美联储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比而言,《伯南克论大萧条》则对如何应对危机与衰退,如何促成经济复苏,提供了更具全局性的参考范本。

《伯南克论大萧条》是作为“大萧条迷”的伯南克对该时期一系列经济、金融、监管问题所撰论文的合集,这些文章围绕大萧条发生的原因和传导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他在书中用了多个国家的大量数据、资料,从总供给、总需求、名义工资等不同角度,指出美国大萧条是一次由多重因素导致的全球性大萧条。这些文章推进了大萧条的研究,也为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后成为伯南克执掌美联储,以及应对次贷危机时的重要指南,帮助美国度过了该次危机。

《从大衰退到大停滞》以宏观视角剖析从二战后至今全球经济发展,犀利地解释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向世人发出“盛世危言”般的预警。作者萨蒂亚吉特·达斯既是征战金融市场40余年的行业翘楚,又是影响力广泛的金融思想家。他在此前著作中,曾预见英国脱欧、全球经济停滞、石油危机等,还指出了后危机时代经济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增长缓慢、政策失效,以及全球化萎缩。本书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反思,指出经济不容乐观的现状与趋势,并为当下时代背景中的经济前景表示担忧。

《人类之旅: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之副书名,精炼地指明本书两大研究志趣:一是试图解释人类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21世纪的全部经济增长的历史;二是求解为何全球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如此悬殊,也即探寻不平等的源头。两大研究目标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拷问和反思历史,找到不平等问题的根源,求解“减少贫困、促进全人类共同繁荣的更好办法。”

《更好的老年》聚焦老龄化、银发经济等重要议题。作者提出了“长寿悖论”这一观点。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健康医疗条件改善以及技术进步等各种因素影响,人的寿命普遍都在延长,长寿成为人口老龄化的显著标志,但与之相伴的则是社会、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可能尚未做好充分准备,难以快速适应长寿时代的各种变化形势。作者还特别强调对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社会包容等先进理念,提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时,经济产业视角之外的道德伦理视角、人文科学视角。

《如何预防下一次大流行》则是比尔·盖茨2022年的新书,也是其近年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盖茨立足于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惨痛经验,清晰有力地阐述了世界应该从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吸取的教训,以及我们所有人可以做哪些准备来抵御另一场类似灾难。他在书中首先梳理了传染病的知识,其次展示了世界各国应该如何相互配合并与私营企业合作,以此抵御另一场与新冠肺炎类似的灾难,并消除包括流感在内的所有呼吸系统疾病。

经济类十大好书

一.《伯南克论大萧条》,(美)本·伯南克著,陈剑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6月

伯南克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以其对大萧条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学界。通过探究大萧条的根源和政府的应对举措,伯南克指出导致经济危机影响深远且绵延不绝的关键因素,就是未能及时预防银行挤兑。银行倒闭以及相伴而生的储户信息流失,会重创一国将社会存款导入生产性投资的能力。伯南克多年来完成过一系列关于大萧条的研究文章,《伯南克论大萧条》便是这些文章的结集。

伯南克被誉为“大萧条迷”,沉浸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大萧条反过来对他影响也极大。伯南克认为,彼时美联储的应对之策颇值得重新审查,在其执掌美联储之后,一再提醒自己不可犯同样的错误。这一思想渊源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处理次贷危机期间的决策取向。伯南克曾表示,大萧条时代,美国政府的应对举措多有值得斟酌之处,他将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后发展成蔓延全球的大萧条,不仅导致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大变动,在学术上也使得现代宏观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为这次大萧条寻求一个合理理论解释,是经济学界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也是为之后类似危机寻求可行解决方案的尝试。

次贷危机事前事后的评价学界多有歧见,而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通过考察伯南克对大萧条的论述和看法,来对照次贷危机中他所参与做出的决策,以对这场危机及其应对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二.《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张维迎著,海南出版社,2022年6月

作者在企业家研究领域深耕多年,有大量相关作品,新书《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是对企业家经济学,特别是企业家理论的重要贡献。序言介绍了本书之缘起:这是过去五六年间,作者围绕企业家精神、创新和经济增长等论题的学术论文合集。将这些文章重新编订完善后出版,旨在将“过去几年的所思所想比较系统地展现给读者”。

《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重点讨论了四个问题:真实世界里企业家如何决策?为什么主流经济学里没有企业家?企业家做什么?什么样的制度生态最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发挥?

本书对企业家精神做了两种区分,即套利型企业家与创新型企业家,很有现实意义。本书不仅有基础性的理论,还把“企业家精神”的思想运用于具体经济问题,如反垄断、产业政策、创新问题等等,还用大量生动案例来说明企业家精神。引入企业家的概念,使我们有一个动态的市场过程理论,而这个“动态过程”也正是开放社会的特征,所以企业家经济学能够为社会提供理论基础,这也正是企业家经济学的巨大价值所在。

本书可以视为张维迎先生过去几年“企业家研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论述细腻,论题范围宏阔,写作中更将理论与故事交融一体,有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理解企业家经济学之真谛。

三.《肥尾效应》,(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戴国晨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5月

《肥尾效应》是塔勒布计划中的不确定性量化系列研究的第一本。这是一本技术性很强的书,充满了数学公式,似乎令人望而生畏,但有意思的是,它的阅读体验其实不一定很差,因为塔勒布在“对运气、不确定性、概率、不透明性、人为失误、风险、混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充分展现他在数学(尤其是概率论)、决策理论、经济理论、金融理论等方面的深厚造诣外,还融入了他在文学、哲学、政治乃至军事等领域广泛涉猎得到的深刻洞见。

所谓肥尾,意味着极少数极端事件的影响超过绝大多数平常事件,这种风险发生概率非常小,可是一旦发生就会造成灾难性的损失,而且也通常最不可预测。在图形上,肥尾出现在分布曲线的尾端。塔勒布所说的肥尾指的是“极度厚尾”。“肥尾”“厚尾”都是相对于正态曲线的“薄尾”而言。在我们熟悉的正态分布中,描述它的曲线中间部分很高、两侧很低,尾部很“薄”。

对于薄尾和肥尾,塔勒布还使用了“平均斯坦”和“极端斯坦”的区分:在平均斯坦中,随着样本量逐渐扩大,没有任何单一的事件可以真正改变统计特性;而在极端斯坦中,尾部(罕见事件)在决定统计特性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也就是说,在平均斯坦下,当样本足够大时,任何哪怕显得非常突出的个别事件都不会对整体产生重大影响;在极端斯坦下,个别事件能够对整体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

四.《人民币崛起:从红色货币到国际货币》,袁满编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0月。

百年来,中国现代金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谱写出中国各界有志之士革故鼎新、勇敢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符号,人民币从缘起到崛起,象征着中国社会变迁和国际地位提升。

百年中国金融,人民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断演进。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红色货币在革命根据地孕育生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主权货币;中国不断崛起的过程中,人民币成长为国际货币,踏上走向世界的新征程。

回顾百年历史可知,人民币的整个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探寻人民币的发展可谓意义非凡。现有关于人民币的著作中,大多是从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以及人民币金融产品等视角出发进行研究,极少以人民币作为发展主线,深入分析人民币背后的历史线索、发展逻辑以及诸多生动的人与事。《人民币崛起》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学界空白,也为我们理解人民币的发展史开拓出广阔视野。

《人民币崛起》叠合大历史观与历史细节考证,辅之以经济史研究法,以及历史大事记的笔法,将人民币发展的时间线索与宏观经济的时代背景有机结合,勾勒出中国现当代社会经济金融发展与变迁,探讨人民币崛起背后的逻辑,展望人民币走向世界的前景。

五.《从大衰退到大停滞:全球经济危机剧变与后果》,(澳)萨蒂亚吉特·达斯著,魏薇译,中译出版社,2022年10月

作者萨蒂亚吉特·达斯既有在金融市场工作长达40多年的实践经验,又是享誉全球的银行家兼顾问,以及金融思想家。他提前预见了全球金融危机,还准确地指出了后危机时代经济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增长缓慢、政策失效,以及全球化萎缩。

作者认为,二战后对经济增长没有极限、社会进步不会停滞的迷信,让人们忽视了经济繁荣和生活水平改善所需的基础正日益松动、逐渐瓦解。史无前例的经济扩张时代黯然落下帷幕,而背后是各种影响力的汇合作用。人口增长放缓和人口老龄化,生产力发展和创新增长日益艰难,水、食品和能源等关键资源的短缺迫在眉睫,再加上人为因素造成的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条件,使得上述困境祸不单行。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增长放缓,是另一个阻碍因素。受益于全球经济增长,并成为中坚力量的新兴市场的发展速度如今也在下降。

本书以宏观视角剖析了从二战后至今全球经济发展,犀利地解释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真正的解决方法是什么。作者指出,“拖延加装傻”模式已走到尽头,而人类日趋膨胀的自满情绪,再加上做决定时迟疑不决的态度,会令我们有朝一日遭遇不可避免的严重危机。

滕泰在为此书所撰序言中表示,“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很多学者曾认为他们已经永远战胜了经济周期;进入21世纪以后,他们认为商品过剩的时代再也不会有通胀。事实上,全球通胀与衰退就像白天与黑夜一样交替出现,反而过去几十年来人们已经习惯的低通胀、高增长在几百年的近代经济史中并不常见,超过20年的繁荣更值得珍惜。”

六.《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吴敬琏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2年12月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是作者在201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出版的作品,此次修订再版。本书从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变迁的历史维度,分专题梳理了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前因后果及其演化路径。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出版四年后,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许多新现象。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国内也面临一些挑战。吴老师在序言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还没有走出延续多年的经济增长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等“三期叠加”困境,又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朝野上下都集中注意力于如何应对现实问题,政府也正在采取一系列“稳住经济大盘”的政策措施来应对挑战。作者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采取应急性的应对措施是必要的。但是仅仅这样做还远远不够。

作者表示,如果《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一书中对改革开放历史过程的观察和对所涉基本问题的思考,能够为读者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和探讨克服当前困难的路径提供一些参考,这本旧著重印便可算达到了预期目标。

七.《更好的老年:关于老年经济,你必须知道的新理念》,(美)约瑟夫·库格林著,杜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

在《更好的老年》中,作者从医学、健康产业、人力资本以及企业管理等不同角度,对老年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老年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误区进行了解释,以科学视角来剖析老年经济作为前沿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其存在的风险和挑战。

本书在导论中提出了“长寿悖论”这一观点。从全球范围内看,由于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生活水平、健康医疗条件改善以及技术进步等各种因素影响,人的寿命普遍都在延长,长寿成为人口老龄化的显著标志,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尚未做好充分准备,难以快速适应长寿时代的各种变化形势。

此外,本书从发达国家的视角对老年经济相关技术发明、养老模式、配套辅助工具等新应用提出了独特理念,扫除了我们对发展老年经济的一些盲点,并在本书中特别突出对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社会包容的先进理念,强调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时,经济产业视角之外的道德伦理视角、人文科学视角。

作者从反思今天的“老年观”如何形成开始,以积极、新颖的理念来探索老年人真正的需求,并具体介绍如何运用前沿科技帮助企业找到切入老年经济的先机。本书第一部分旨在破解人们对老年问题的不正确认识,指出不管以前人们怎样忽视老年人的需求,现在面临老龄化加剧的现实,那些忽视老年人市场需求的企业将错失机遇。第二部分旨在启发老年人产品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勉励其如能掌握理解老年人需求的方法,便能抓住产品革命的机会。

八.《人类之旅: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以)奥戴德·盖勒著,余江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8月

奥戴德·盖勒是统一增长理论的创始人,致力于找寻人类社会进化整体过程的共同特点,探索经济发展的深层决定因素。他的研究视野跨越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在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在本书中,试图利用其“统一增长”框架,解释人类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21世纪的全部经济增长历史。

《人类之旅》之副书名“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精炼地指明本书的两大研究志趣:一是试图解释人类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21世纪的全部经济增长的历史;二是求解为何全球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如此悬殊,也即探寻不平等的根源。两大研究目标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拷问和反思不平等之源,找到“减少贫困、促进全人类共同繁荣的更好办法。”

作者把人类万年之旅中人均收入增长长期停滞、工业革命后快速增长和当今世界地区间增长极度不平衡归结为三个直接原因,即技术水平、人口规模、人力资本(教育),并深入探讨导致这些原因的三个因素,即制度、文化、地理。

九.《金融周期》,(英)彼得·奥本海默著,黄秋怡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9月

《金融周期》探讨了金融市场的周期模式、驱动因素,以及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对投资机会的影响和推动,帮助读者理解不同类型的周期以及周期不同阶段的本质、特征和触发条件,理性预测市场的未来表现,做出明智的投资和风险管理决策。

作者彼得·奥本海默作为高盛集团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师,根据个人在行业内近40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在《金融周期》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各类投资周期的历史表现,从多方面讨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场周期的变化与意义,并对过去100年金融市场的周期、趋势和危机进行了极好的介绍,可以帮助投资者评估风险,判断不同结果的概率。

《金融周期》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投资见解,能够为投资者开拓理解未来的角度与思路。还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和框架,以帮助投资者评估投资周期中的风险和潜在回报,同时对市场周期及其驱动因素的深刻分析,可以切实加深我们对市场和长期投资回报的理解。

哈佛商学院高级讲师休·皮尔评价本书称:“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奥本海默在他研究多年的结构化分析框架内,充分发挥一位领先的金融从业者的洞察力。关于如何理解市场的运作方式与发展方向,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生动而独特的视角。”

十.《贝佐斯经济学:亚马逊决胜商业世界的管理原则》,(美)布赖恩·杜梅因著,陈默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0月

贝佐斯的亚马逊帝国近年来急速扩张,挟电商巨头之威,涉足云计算、媒体、广告、医疗,甚至金融领域。持续创新的同时,亚马逊乃至“贝佐斯经济学”的前景也不无隐忧。

《贝佐斯经济学》的作者布赖恩·杜梅因是知名商业报道记者,他在本书中致力于探讨亚马逊如何征服商业世界,并将其归结为“三大管理原则”——客户至上、极致创新和长期主义。作者认为,作为21世纪的商业模式,“贝佐斯经济学”已经并将继续颠覆人们思考商业的方式。

本书回答了一个根本问题:亚马逊是如何征服商业世界的,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作者深入采访150多位亚马逊内外相关人士,包括亚马逊高管、前员工、合作伙伴等,试图挖掘出亚马逊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常被朋友和同事问及,亚马逊究竟是善还是恶。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合理但复杂的问题,“像很多难题一样,这个问题同样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我希望这本书的读者可以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理解亚马逊给商业和社会带来的利与弊,在贝佐斯经济学的时代里享受更好的生活的同时,不断地审视这些科技巨头平台所掌握的权力。”

通识类十大好书

一.《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美)瑞·达利欧著,崔苹苹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月

《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呈现了达利欧从以往历史中提炼出来的一个独特的周期模型。达利欧试图用这个模型来说明世界秩序变化的规律,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诚如钱颖一教授在该书推荐语中所说,达利欧这个模型,为我们谋划未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辨模板,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和国家制定未来发展战略、金融战略的一个参考依据。

在这本书中,达利欧表示自己探究的是“社会和世界的运行规律和原则”。他考察了过去500年间财富和权力的所有重大变化背后反复出现的模式和因果关系。他认为在这些变化背后存在着永恒普适的规律。通过考察许多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可以看到这些变化的典型模式、规律、周期和因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推断未来。他认为,历史通常也是通过相对明确的生命周期、随着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过渡而逐步演进。所有帝国和王朝都在典型的大周期中崛起和衰落,可以就此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以此判断之后的走向。

本书中的一些结论,虽然在其他地方也可以找到,其他学者已经有了阐释,但达利欧用自己的术语解释了这些概念。达利欧表示,这本书的分析和探究建立在他独创的货币历史大周期、债务大周期基础之上,是他为全球投资界人士和广大社会公众奉献的自己经济、社会研究成果的结晶。

二.《如何预防下一次大流行》,(美)比尔·盖茨著,崔樱子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6月

新冠肺炎大流行给世界带来的痛楚与损失,让世界各国政府在努力把我们从这场灾难中解救出来的同时,也开始考虑如何防止下一次大流行。

在这本书中,盖茨清晰有力地阐述了世界应该从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吸取的教训,以及我们所有人可以做哪些准备来抵御另一场类似灾难。基于全球知名专家的共有知识,以及盖茨基金会防治致命疾病的经验,他首先帮助我们梳理了传染病的知识,其次展示了世界各国应该如何相互配合并与私营企业合作,以此抵御另一场与新冠肺炎类似的灾难,并消除包括流感在内的所有呼吸系统疾病。

书中还提到,我们不必生活在对下一次大流行的恐惧中。世界可以为每个人提供基本卫生保障,并准备好应对和遏制任何新出现的疾病。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将在未来加速这一进程。

盖茨认为,为了防止未来疾病暴发蔓延至全球,我们需要具备为地球上的每个人生产足够的疫苗的能力。全球需要一个计划,让疫苗厂商提前做好准备,并为新疫苗的研制提供资金。

盖茨表示:“在本书中,我已经尽力写出出版时的真实情况,但我明白,在未来几个月和几年中,一些情况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无论如何,我提出的大流行预防计划的要点都同样重要。无论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发展,世界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才有希望阻止疾病暴发并演变为全球灾难。”

三.《叠变:鸦片、枪炮与文明进程中的中国(1840-1915)》,马勇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2年9月

本书是马勇老师解读近代史的最新力作,全书从文明史的视角揭示近代中国所面对的挑战与应战之道;亦从社会史的视角探索近代中国变革的内驱力与政治逻辑。

晚明时期的中国已经置身于全球化的大潮之下,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在对英贸易顺差的刺激下,鸦片引发了近代中国的叠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以来,中国人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探索,在迷茫与徘徊中,进行了抗争、学习、融合、改革与改良。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下,中华文明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近代中国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局?中国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驱动力是什么?引发中国叠变的各种驱动力是什么,是如何交织与叠加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基于此,本书重新审视近代中国,探索中西文明冲突下的社会结构变化与贸易真相、内在的政治演变逻辑和社会发展规律,以期以史为鉴。

著名学者高全喜先生评价道:如何理解这个中国,如何把握其歧路复歧路中的波诡云谲与沧桑正道,这是一个困扰历史学家的时代命题。马勇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近代中国的历史叙事。

四.《文明的比较》,(英)艾伦·麦克法兰著,荀晓雅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1月

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的代表作品,是一部通俗的文化史著作。作者在书中以客观态度,探讨了导致中国、日本、欧洲和英语文化圈形成不同发展路径的因素,也给出了“我们具有多重身份,各个身份以金字塔式结构逐一构建起来,范围逐渐扩大但不会相互冲突”“我们被某个层面上的差异所区分,又在另一个层面上被统一”的回答。

作者在前言中表示,《文明的比较》是其2011年清华国学院“王国维纪念讲座”系列演讲的延伸,也是《现代世界的诞生》的续集,主要目的是呈现给中国读者。在之前的书中,作者试图用亲身经历解释英国的现代性范式,但几年之后,大众对跨文化解读书籍的需求似乎更上一层楼。如今中国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日趋密切,因此,也需要加深理解各种文明之间的异同。所以这本书不仅是对先前探索的延续,更是不拘于英语世界,尝试以宏观视角将日本和欧洲两种文明囊括其中。

麦克法兰指出,这项展示四个古老而伟大文明的工作太庞大也太复杂,任何人能做的也只是窥其一角。“本书没有满篇的脚注,也没有复杂的写作范式……很多结论可能会显得简略或过于自信,但经过我一生的学术研究后,我坚持认为学者应该使结论尽可能简单明晰。”

五.《毫无意义的工作》,(美)大卫·格雷伯著,吕宇珺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7月

作者大卫·格雷伯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还曾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先后任耶鲁大学副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本书之外,格雷伯另著有《债:5000年债务史》,得到皮凯蒂的高度赞誉。

本书缘起于2013年激进刊物《罢工》向格雷伯的一次约稿。该刊希望格雷伯撰写一篇文章,要求具有一定“煽动性”,于是《“狗屁工作”现象》一文应运而生。格雷伯认为,我们的社会可能已被无用的工作渗透,而人们对此避而不谈。该文发表后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广泛共鸣,几周内获得超百万次阅读点击,并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作者将这篇文章及其核心观点扩展为本书出版,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困扰世人的当代社会病灶。

1930年,凯恩斯预言,到20世纪末,科技长足进步后,英美等国家的劳动者将工作时间将大幅缩减。但随着新技术层出不穷,却让所有人变得更忙碌,各种各样事实上毫无意义的工作被创造出来。格雷伯认为,很多人的整个职业生涯都耗费在他们其实知道并不需要的事情上;不管是道德上还是心灵上,这种状况给人造成了深重伤害。

作者认为,正如凯恩斯所预测,自动化技术确实大幅度减少了生产性的工作。然而,人们的工作时长并没有大幅降低,也就没有更多自由时间去追求事业、寻找乐趣、追逐幻想以及实践理念。甚至,我们所看到的激增的数字并不是出现在“服务”业,而是出现在行政领域,比如全新的金融服务和电话销售等行业,以及空前扩张的公司法、学术与健康部门。此类工作统统被格雷伯称为“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简体中文版将译名改为“毫无意义的工作”,降低了调门,但大意仍切合原著题旨。

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中的观点,甚而他在其他场合的观点,均有偏激之嫌,难称主流。他所定义的“狗屁工作”,甚至包括人力资源顾问、沟通协调员、公关研究员、金融策略师、企业律师等等岗位。事实上,这些岗位的存在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只是其对社会的贡献无法简单量化,而不应武断其为毫无意义。退一步说,因为这些工作毫无意义而统统取消,将制造大量非自愿失业人员,这些析出就业岗位而重回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该用什么方法重新就业,以及在此过程中造成的巨大社会成本(社会心理层面的伤害、再就业培训支出等)又该如何补偿,作者都没有给出可行方案。尽管如此,《毫无意义的工作》的确在短时间内获得数以百万计“打工人”的共鸣,说明此书中论述的很多议题确实迎合了许多人的职业焦虑和对自己未来的思考。

六.《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著,张卜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被誉为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不仅深刻影响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以及自然科学界,而且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经济学、艺术学、宗教学、文学等各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学术界以外也产生了强烈反响,至今不衰。书中首倡的“范式转换”,如今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概念。

作者所谓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先是常规科学,具有一种范式,致力于解谜题;然后是严重的反常,导致危机;最后是通过一种新范式来解决危机。

库恩认为,科学革命不仅存在,而且还有一种结构。他精心阐述了这种结构,并为结构中的每一个节点指定了有用的名称。他有创造格言警语的天赋,那些名称已经获得非同寻常的地位;虽然一度晦涩难解,但如今有些名称已成为日常用语。各个节点依次为:常规科学(第二至四章——库恩称之为节而不是章,因为他认为《结构》更像一本书的纲要,而不是一本书);解谜题(第四章);范式(第五章),这个词在当时还很冷僻,但库恩使用之后已经变得平常无奇(更不用说范式转换了!);反常(第六章);危机(第七至八章);革命(第九章),确立一种新的范式。

七.《算法的力量:人类如何共同生存》,(英)杰米·萨斯坎德著,李大白译,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年2月

作者认为,科学和技术的持续进步将改变人类共同生活的方式,从而给政治带来同等程度的深远影响。本书的新颖之处就在于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待技术的力量,主要写给希望更清楚地看懂未来的普通公民。作者剖析数字时代社会的特征、未来的权力形式,以及未来的自由、民主、正义,并为我们了解安排人类集体生活的未来提供了独特思考。

杰米·萨斯坎德认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各种技术将彻底改变公共和私人生活。他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数字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某些技术和平台以及控制它们的人拥有强大权力:有些技术会收集所有数据,我们为此会避免做出被视为可耻、有罪或错误的行为;还有一些技术会过滤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塑造我们的想法,影响我们的感受,指导我们的行动;另有一些技术则会迫使我们去做原本不会做或不愿做的事情。久而久之,人类与机器、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真实等方面的区别,都会逐渐消失。而控制这些技术的科技公司或平台将越来越多地影响乃至决定我们的生活。

本书以清晰有力的证据表明,新技术公司已经深度介入公共生活,在潜移默化之中施展其日渐增长的控制力。作者呼吁,应当高度重视这一未来前景,并及时行动予以应对。

八.《大唐气象:唐代审美意识研究》,陈望衡、范明华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它与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强盛的帝国汉代并列,史称“汉唐”。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时间为公元618年至907年,近300年。这个时期,美洲尚未被欧洲人发现;欧洲处于黑暗的中世纪,城市破败,田园荒芜。唯有中国这块土地,呈现繁荣兴旺的景象。毫无争议,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

繁华、富裕、强大、开放,虎虎有生气,这是唐人留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唐人的审美观念集中体现在文学艺术之中,同时,也体现在哲学观念、政治观念、伦理观念以及各种充满生气的实际生活之中。

本书是以唐代审美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对唐代审美意识做了全面、深入而细致的解读,从文学、书画、乐舞、雕塑、建筑、城市建设、哲学思想等各个维度深入,品味唐人的审美情趣、探讨唐人的审美观念。如此,犹如从高空俯瞰大地,唐朝的精、气、神,都将一览无余。

九.《制造消费者》,(法)安东尼·加卢佐著,马雅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

消费社会迅速崛起,已经让当代人们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都发生了剧变,这是无可讳言的事实。法国人加卢佐以尖锐笔触和敏锐观察,精心描述了消费社会改变大众精神面貌的图景。

在作者笔下,当下这个极度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却促使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出现深刻变化。广告和媒体通过描摹幸福的消费场景,创造美好生活的模板,将人们纳入消费主义逻辑,最终成为永远追求出众却又毫无个性的噩梦。品牌、大型百货公司、公关和广告的繁荣,商品价值的过度包装,无不影响着人类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方式,使我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进化”成了“买卖机器”。在商业世界里,品牌、价格、市场掌控了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消费者将定义自我的权力拱手相让,必须通过挑选市场提供的商品和符号,才能塑造自我。最终,消费者与全球化生产链末端的工人一起,沦为消费时代的奴隶。

作者认为,20世纪大型公司的联合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古斯塔夫·勒庞的理论。它们利用大众媒体的泛滥,把自己的策略输入民众的内心,并成功地在“全民非自愿实验”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诞生和发展,并成为现代生活中心的过程,揭示了世界向消费社会的转变和商人权力的急剧上升,如何将人们制造成“消费者”。

十.《当代政治哲学十论》,应奇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22年2月

作者是汉语学界译介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理论的重要旗手之一,其《当代政治哲学十论》以参与者兼观察者的视角,刻画当代政治哲学的诸种面相,折射当代中文政治哲学的发展轨迹。

本书记录了应奇十多年来在当代政治哲学研究领域留下的种种探索,作者将其视为自己研究生涯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最近一年多来,我着意对自己《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以来的政治哲学生涯作一小结,甚至试图出一部小的论文集,以此为标志告别自己的这个已经有些漫长却又效率极低的工作阶段。”

书中收录作者过去十余年中完成的十篇论文。应奇在文章中介绍了其中一些重要篇章的缘起:“当年作为《社群主义》之一章的《启蒙谋划的失败与市民社会的超越》一文是探讨麦金太尔政治哲学的,我把它作为自己的政治哲学生涯的起点;《迈向法治和商议的共和国》是为佩迪特《共和主义》中译本撰写的导读性序言,虽然仍嫌“粗疏”,但基本可以代表我的政治哲学生涯中的共和主义阶段;《从伦理生活的民主形式到民主的伦理生活形式》则代表了我“介入”新法兰克福学派译介和研究的收获,其所得或在于以另一种视域透视了当代政治哲学的图谱;《政治的审美化与自由的绝境》和《论第三种自由概念》构成我对当代自由理论探究的中坚部分,它们也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我的作文方式和智识趣味。

(作者为《财经》文化编辑;编辑:何刚)

责编 | 周瑾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