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
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健委《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中华中医药学会向全体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发出的“弘扬科学家精神、走奋进新征程中医路,做建功新时代中医人”倡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中医师培养计划---我的中医路分享展演活动”,以“弘扬精诚德业,讲好中医故事“为主题,旨在发扬老一辈中医名家老骥伏枥、不懈追求的奋进精神,弘扬中医药行业济世活人、传承创新的优良传统,用中医人自己的感悟和激情,分享、展示当代中医的成长故事、励志故事。从即日起对征集到的视频、文稿作品进行推送,敬请关注。
胡作为 武汉市第一医院
作者幼承家学,勤求古训,耕耘中医临床三十余年,文中详细介绍了老一辈专家大医精诚的精神、严谨的治学作风、高尚的医德修养、缜密的辨证思路以及对作者成长之路的影响,自己在中医之路上不断勇攀高峰的心路历程和学术的心得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了一代代中医人薪火相传的传承发展之路,主线清晰,结构严谨,内容详实。
耳濡目染承家传
本人胡作为,男,1968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浠水县,今年54岁,自大学毕业后从医33年。黄冈位于鄂东地区,吴头楚尾,背靠大别山,临万里长江。此地历史悠久,儒学文化浓郁,名人辈出。医学方面尤为突出,特别是浠水的庞安时、罗田的万密斋、蕲春的李时珍和武穴的杨际泰,他们均出自鄂东地区,被称为“鄂东四大名医”,是祖国医学的杰出代表。
祖父胡世昌是我的医学启蒙老师。他年轻时师承当地的名老中医,上世纪六十年代参加了湖北中医学院的函授班学习,自此走上了济世活人之路。在我读初中时祖父已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名老中医。祖父面容慈祥,态度和蔼,细心诊疗,医德高尚,贫病不计诊金,还经常赠药于病家。在临床工作中,祖父多从脏腑、八纲及六经辨证出发。擅治内科时病、多种疑难杂症、儿科及外科病,常用拔毒生肌类膏药治疗痈疽疮疖以及针刺放血治疗蛇毒等。祖父经常给我讲述诊治经验和治疗心得。闲暇之余,还会教我写字,带我去山上采中药,边采药边讲述其作用及名字的由来,在我脑海中记忆尤深是芫花又名闹鱼花的典故,以及针刺放血治疗毒蛇咬伤病人的场景。在祖父的言传身教下,我逐步接触了中医经典著作和西医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中医基础理论、针灸穴位等等。印象最深的一本医书是由湖北中医学院首任副院长蒋玉伯先生撰写的《中医内科学》。祖父无声的教诲、慈祥和蔼的形象,给我内心烙下深深的印记,逐渐萌生出对中医的热爱,立志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良医。
求学深造拜名师
1986年7月高考后,我于湖北恩施医学专科学校开始学医。由于当时恩施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因此,我平时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在图书馆阅读医书,慢慢的逐渐养成了喜读书、勤笔记、爱写作、多思考的习惯。湖北中医药大学岐黄学者王平教授当时就是我的老师。王老师经常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平时对我们严格管教,学习上,以高中标准要求我们,每天都会上早自习和晚自习,早自习以背诵经典为主,晚上以研读、习字为主。王老师和其他的老师态度严谨,生活朴实无华 ,为人处事忠厚,对我以后的人生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年也有专业思想不牢固的问题,总是认为中医不科学,没有现代医学好理解,还差一点就换到了临床医学专业。但后来慢慢的就明确了方向。
1989年8月份毕业,于浠水中医院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当时县级医院病种比较复杂,主要以内科杂病为主,有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6年的行医生涯,使我在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水平逐渐提高,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着对知识的渴望,1995年我一边于湖北省中医院进修学习,一边备战考研。1996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湖北中医学院的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1999年又继续考取了中医内科学博士,师从全国知名中医王鹏教授。王鹏老师博览群书,中医功底深厚,颇多创新,经验丰富。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提出“肺阳虚”的观点,填补了中医内科学的空白。王鹏老师专注于中医临床,坚持中医中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常用基础方沙参麦冬汤和四君子汤等治疗包括肺癌在内的肺系疾病。临床上,我每周都会跟随王老师抄方,用心留意王老师诊病的一言一行,再核对自己处方的理法方药的差距。回去翻看书籍,心中有所领悟。科研上,王老师更注重培养我们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并要求我们按照学校要求去同济医学院上课,拓展自己的中西医知识面。
2002年博士毕业后,本来已与省内某顶级医院签署就业协议。然而,我内心还是想出去看看国内顶尖的中西医结合的专家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所以我转战到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中西医结合博士后,师承上海医学院沈自尹院士。沈自尹教授1947年考入上海医学院 (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临床医学系;1953年进入华山医院工作;1955年,拜名老中医姜春华为师学习中医;并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肾本质”以及“衰老与肿瘤”等学术观点,是国内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主要开创者。沈老师学术渊博,思想活跃,经常跟我们讨论前沿学术观点。在科研方面,当时我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肿瘤与衰老,并在2004年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优秀论文奖。同时我也经常参加上海市的相关学术会议,拓展思维。平时跟沈老师上门诊,若遇到重病、疑难病症,沈老师会给我们讲其辨证施治和理法方药的运用。
抽出时间,我还会跟随沪上名医龙华医院刘嘉湘老师和上海肿瘤医院于尔辛老师学习。将每位老师的临证处方详细记录下来,回来认真阅读、摘录,找出各位老师的学术经验特长。比如刘嘉湘教授提出正气亏虚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基础,创建“以人为本”、“顾护正气”为核心特征的“扶正治癌”学术体系。于尔辛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肝癌的根本是脾虚”的观点,使西医的肝癌与中医的“脾虚”相对应,治疗肝癌以健脾为主。通过学习各位老师临床辨证思路,揣摩典型医案是提高自己辨证水平的重要途径。各位老师大医精诚的精神、严谨的治学作风、高尚的医德修养、缜密的辨证思路,让我受益终生。
2004年博士后出站,我选择了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从事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当时我是武汉市市级医院的第一个博士后,也是湖北省肿瘤专业的第一个博士后。我们医院是全国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我们肿瘤科抗肿瘤治疗主要以西医为主,有手术、化疗、放疗等,中医只是辅助。然而一次偶然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中医治疗肿瘤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当时我的一位膀胱癌患者,因大量出血,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抱着试用一些中药的心态,给予小蓟、蒲黄炭、地榆炭等止血类中药,病人服用后第二天出血就停止了。这使我深深感受到中医的神奇,也使得我越来越重视中医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为了提升自己,有一段时间差不多我每个周末都会外出参会学习,不断汲取新知,了解医学信息和动态,学习最新知识、新理论。2006年于北京广安门医院参加中医肿瘤培训班学习。同期再次前往上海拜访了沈自尹、刘嘉湘、于尔辛、凌昌全等各位名老中医,与他们进行交流、探讨临床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发皇古义融新知
在工作中,注重中医经典传承、守正创新。在继承老一辈专家学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逐步形成中西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的特色。长期坚持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尤其注重一线临床工作。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熟练掌握恶性肿瘤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在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已经探索出一条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模式。概括为:
1.强调整体观,提倡恶性肿瘤的分期分阶段治疗。以病人为中心,在放、化疗等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药,让中医药贯穿于肿瘤的治疗全过程。
2.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根据肿瘤的病种、分期、治疗方式,结合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辨证施治,遣方用药。
3.提出“涵养五脏,尤重脾阴”观点,扶正治疗中以健脾益气养阴为第一要务,遣方用药以平和为主,时时顾护中焦脾胃,条畅肝肺气机。
4.确定肺癌的中医治疗根本是益气养阴法,创制了“肺癌合剂”;重用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之法,组成验方“肺纤方”治疗放射性肺炎。
5.重视放化疗毒性的防护,采用中医外治方法,减毒增效,提高疗效,如耳穴、贴敷、熏洗等中医外治方法等;创制止痛中药“癌痛贴”,经皮给药治疗癌痛。
在门诊工作中,擅长以中医经典指导肿瘤患者的遣方用药,临床疗效确切,患者生活质量好,生存时间较长,群众认可度高,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年专家门诊量超八千人次,外埠患者占比60%以上,门诊处方中药饮片及颗粒剂占比达95%以上,专家门诊量及草药处方比例等均居全院前列。行医30余年,长期口服中药的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达十年以上的病人已经超过200多例。
2020年疫情期间,积极主持肿瘤科抗疫及日常工作之外,还作为新冠肺炎国家医疗队中医专家组成员,进入隔离病房一线查看并诊疗新冠病人。在抗疫期间领衔编写并发布了两项疫情期间肿瘤防治与康复的专家共识。2022年4月,作为队长带领湖北省援沪中医医疗队,赴上海方舱医院进行抗疫工作。
此外,还坚持临床与科研、教学相结合。科室内建立相应的科研组。在指导研究生时,常常告诫学生读书应从博到精,善于分析思考;诊病务必细心,审因辨证,临证选方用药;积累临床资料,多读文献,撰文求实。数十年来,先后指导、培养各类进修医生不计其数。同时为科室培养了一批继承人,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
目前医院肿瘤中心现有编制床位120张,是国内重要的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基地。带领科室成功创建为湖北省中医重点专科、武汉市临床重点专科、武汉市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是湖北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委会、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委会、武汉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委会三个主任委员挂靠单位;是中国中医肿瘤联盟理事单位、中国中部中医肿瘤联盟共同主席单位及湖北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
作为湖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中部中西医肿瘤学术大会、六届湖北省中西医肿瘤学术大会,影响力较大,从湖北辐射全国,得到业界同行和广大病人的高度认可。
展望未来
将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我们应做到以中为主,西为中用,真正做到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的标准化是引领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关键。然而,由于中医缺乏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规范,以及中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认可度以及走向国际化的进程。在未来我们应将传统中医与精准医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相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中医内在生物学本质,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推动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本微信号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官方微信,邮箱:xinxibu102@126.com
本文来自【中华中医药学会】,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